您所在的位置 > 福建民俗博物馆 > 展览 > 正文

民俗不打烊 居家来看展|石之天成——寿山石雕刻展

2020-02-11 12:05:00  作者:   来源:   责任编辑:陈静

01寿山石概况

在距离福建省福州市北郊约40 km的重峦复涧中有个寿山村。寿山村群山环抱、峻岭连绵,寿山、九峰和芙蓉三座主峰鼎崎其间,古有“三山”之美称。光泽晶莹、脂润如玉的“寿山石”即产于这里。  

寿山石形成于距今约2.3~0.7亿年的中生代,当时福州出现过重大的地质变革,大量的岩浆喷出地表,在火山喷发的间隙期,大量酸性的气液分解围岩中的长石类矿物,将钾、钠、镁、铁等杂质淋失,残留下来的较稳定的铝、硅等元素在一定的条件下,或重新结晶成矿,或由岩石中溶解出来的硅、铝质胶体沿着岩石的裂隙凝结晶化形成五彩斑斓、色泽瑰丽的寿山石。  

寿山石品种达百余种,佳石甚多,以杜陵之厚、善伯之温、荔枝之灵、太极之韵、芙蓉之凝、旗降之润、高山之妍、月尾之稳,争奇竞秀,各擅胜场。其中田黄石又被尊为“石中之王”、“石帝”,故其身价无与伦比。

02 寿山石因其质地凝腻温润,易于游刃

而成为古今雕刻与篆刻的上乘材料

寿山石雕刻始于南北朝,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而不衰,清朝康乾时期尤为鼎盛,且名家辈出。康熙年间的杨玉璇、周尚均艺冠当时,同治年间的潘玉茂、林谦培继承杨、周法乳,各自发展形成“西门”与“东门”两支艺术流派,影响深远。  

近现代名家林清卿、郭功森、林寿煁、冯久和、林亨云、陈敬祥以及现代的“学院派”代表人物都继承与发展了寿山石雕艺术。正是他们带领着数以千计的寿山石雕刻艺人书写了属于中国的“工匠精神”。

03 从“东成西就”到“东西合璧”

“西门”是福州区域的方位名称,由于“西门派”的鼻祖潘玉茂是福州西门外凤尾村人,他的弟子们又多集中在这一带,所以就称为“西门派”。其雕法以“薄意”为主,又称为“薄意派”。作品以印章和小品为主,其风格清新俊雅,书香气很浓,专传颂收藏家、鉴赏家、书画家收藏、玩赏和使用。在传承上,“西门派”沿袭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方法,一般是父子兄弟相袭,或是师徒相传。

“东门派”也称“圆雕流派”,是寿山石雕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清同治、道光年间的林谦培为鼻祖,主要散居在福州东门后屿及其毗邻的横屿、樟林、寿岭等几个村。“东门派”雕刻作品内容广泛,除制作印章外,更多的是利用石料的自然形态与色泽,雕刻各种人物、动物和花鸟等观赏性陈设品。作品主要雕刻技法是圆雕,修光善用尖刀,精巧玲珑,矫健华丽,作品雕镂结合,追求装饰效果。

“西门派”与“东门派”沿袭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方法,一般是父子兄弟相袭,或是师徒相传。其中“东门派”中受“西门派”林清卿影响的也大有人在。如被誉为“东门清”的林友清,以自家技法雕刻薄意,别出风格。此外还有“东门派”的林寿煁、郭懋介等人都争相向“西门派”学习,特别是“西门派”薄意,他们汲取其艺术精华,与自己的雕刻技法相融,最终实现寿山石雕刻艺术上的“东西合璧”。

04 近年来,寿山石发展日益红火

▌ 2000年

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曾到晋安区寿山乡考察寿山石资源,要求做好寿山石的宣传、保护工作。

▌ 2001年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寿山石文化大观》一书里写道:“挖掘寿山石文化优势,做好寿山石文章,推进寿山石产业发展,一直是我在福州工作期间的一大心愿。”

▌ 2006年

福州寿山石雕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5 我馆依托馆藏资源优势,打造精品交流展

展览展出寿山石作品95件/套,共计115件,少长咸集,多元并置,展示了寿山石雕刻的精湛技艺与文化传承。开展以来,《石之天成——寿山石雕刻展》展览已到北京、上海、武汉、江西、广州及福建各地市展出共计十余次。 

品种涵盖了田黄石、芙蓉石、旗降石等等,题材包括人物、山水、奇花异卉、飞禽走兽及印章等,其中不乏林寿煁、陈敬祺、林元康、周宝庭、王雷霆等大师级工艺美术师的精品之作。充分体现了福建寿山石文化传承源脉,全面展示福建寿山石文化艺术之美。

《石之天成——寿山石雕刻展》部分展出图片

福建民俗博物馆抖音号

福建民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福建民俗博物馆主办
东南网承办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