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福建民俗博物馆 > 顶部幻灯 > 正文

展览|涪城汉韵——汉代精品文物展

2020-11-23 15:41:43  作者:   来源:福建民俗博物馆   责任编辑:陈静

展览主题

涪城汉韵——四川绵阳市博物馆藏汉代精品文物展

主办单位

福建民俗博物馆、绵阳市博物馆

展出时间

2020年11月20日—2021年2月28日

展出地点

福建民俗博物馆临展厅

由绵阳市博物馆与福建民俗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涪城汉韵——四川绵阳市博物馆藏汉代文物精品展》于2020年11月20日在福建民俗博物馆 正式开展。

展览分为“千载汉风道涪城”、“物阜民丰百业兴”、“居诸不息烟火盛”、“礼正乐教慕神仙”四个单元。近百件珍贵文物生动地勾勒出两汉时期绵阳地区的生活万象,带领我们重回大汉王朝,感受蜀人的趣味生活。

01千载汉风道涪城

随一双长袖舞杨柳风;

随一壶清酿入醇香杯;

随一匹骏马啸凌云志;

随一株神木载长生愿……

汉代是绵阳见录史书的开端,而两汉时期地处四川盆地的古绵阳远离战火,保持相对的和平安定,农业、商业发达,物丰粮足、六畜兴旺,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

马在汉代被认为是“甲兵之本,国之大用”,两汉的强盛与马业的兴盛有直接关系。绵阳地区先后出土100余件西汉漆木马,此件文物于1995年出土于绵阳永兴镇双包山二号墓

西汉人体经脉漆木模型,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标有经脉流注的木质人体模型。此次展出品为复制件,原件于1995年永兴双包山2号墓出土。

02物阜民丰百业兴

陶井、红陶提罐俑、陶碓房、红陶狗、灰陶猪、憨态可掬的劳动俑......

这是猪肥犬壮、米粮满仓的丰饶之地,方亩之中稻香蛙鸣,竹木之上朱黑成章。人们躬耕劳作、开拓进取,为这片土地带来连年的富乐繁荣。

03居诸不息烟火盛

这是人口兴旺、各安其业的乐居之地,人们饮食起居、货币往来。充盈在过往岁月中的,不光是温暖不息的烟火,还有宛转悠扬的笙箫。

陶灶、红陶庖厨俑、铜蒜头壶、铜案、铜耳杯等文物,反应了汉代涪县人民的饮食生活及餐桌文化。

汉代的四川地区,稻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和主食。由于炉、灶的普及,汉代一般用釜、甑的组合,在三足架、炉、灶上架釜,釜上放甑,甑上有时会盖盆,用以蒸饭。

灰陶吹笛俑、红陶抚琴俑、红陶捧笙俑、陶舞蹈俑等一组反映歌舞娱乐的乐舞俑,生动重现了汉代绵阳人的乐舞之风。

04礼正乐教慕神仙

这是崇孝尚礼、求仙敬神的信仰之地,人们在典章与习俗中学得立世之道,又在命运与未知前寻求登仙之门。

通过拓片、陶俑、铜镜等实物,结合图版,介绍汉代时期涪县人民的世俗生活及向往神仙世界、崇拜西王母信仰的精神追求。

西汉彩绘陶侍俑,1996年永兴双包山3号墓出土。其风格与西安、咸阳等地出土的西汉彩绘陶俑一脉相承,在形体、面容等艺术造型和艺术风格上保持一致,可以推测其墓主人可能是西汉早期等同于侯以上的贵族。

何家山2号汉墓出土的摇钱树,可谓是钱树之冠。摇钱树流行于汉魏墓葬中,树座象征大地,树干以上则是天空,遍布钱纹的枝叶上,承载着以西王母为核心、仙人瑞兽相伴的神仙世界,寄托人们追求长生、永保富贵的美好愿望。

展厅动态

如此众多,栩栩如生,向观众细细述说着烟火繁盛的涪城汉韵,彰显大汉王朝的不凡气度。此次汉代精品文物的交流展,有助于观众对蜀地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两地历史文化的交流。

欢迎走进福建民俗博物馆,开启一场汉韵之旅~

福建民俗博物馆抖音号

福建民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福建民俗博物馆主办
东南网承办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