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自古以来长期处在农业社会,伴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牛文化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被创造与书写。牛身形庞大有力气,温顺乖巧易驯服,是人类较早驯服的动物,它在人类的狩猎、畜牧、农耕生活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辛丑牛年即将到来,福建民俗博物馆推出线上展览:“金牛迎春”——福建牛文化民俗展,借此送上新春祝福,祈愿广大市民游客在纳福迎祥的喜庆佳节中汲取勤勉敦厚,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 中国的耕牛文化 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社会,牛是最先进的农耕动力。它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一个符号,具有祈求风调雨顺、平安祥和的意思,代表着人们对和谐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福建民俗博物馆馆藏金漆木雕 除农耕外,牛在交通、食用、服饰甚至军事上都得到广泛运用。如战国时代的齐国使用火牛阵进攻敌国;三国时代蜀伐魏的栈道运输曾经把牛作为运输工具。 此外,每一位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生产,它关乎江山稳固、百姓安宁。作为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劳动力,耕牛是不允许私自宰杀的,否则就可能会被判刑。 周朝有鞭打春牛的活动,旨在规劝农事,策励春耕,并用铁犁代替木质耕耜犁地;战国时期,拥有耕牛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即耕牛越多,实力越强;秦国设立专管牛耕的官吏,为养牛制定详细的奖惩办法;汉武帝推行新的农耕制度,发明了高效率的耦犁耕具;唐代至明清时期,有关牛的规章制度更是种类繁多,其中有禁止宰杀耕牛并为耕牛祈福的规定。 (本文图片均来自福建民俗博物馆) |
![]() 福建民俗博物馆抖音号 |
![]() 福建民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