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福建民俗博物馆 > 社教 > 正文

光与影的碰撞——传统文化进校园

2022-06-27 14:25:00  作者:   来源:   责任编辑:陈静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6月23日,福建民俗博物馆走进福州市鼓楼第三中心小学(福州市林则徐小学),开展“光与影的碰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们在校园中就能感受到皮影艺术耀眼的光辉,培育其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第一部分:皮影课堂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又被称为“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闽南皮影

早期闽南皮影戏制作皮影的材料为牛皮或硬纸皮,所刻的人物脸谱与北方皮影不一样。它不着色,形象写实,造型夸张,发型、头盔精致,服装花纹细腻,图案近似宋代笔法,富有闽南特色。

常演剧目

闽南皮影表演语言以普通话和闽南方言为主。剧情多采自历史传说或民间轶事。常演剧目有:《哪吒闹海》《白蛇传》《西游记》以及民间故事的折子戏,如《白贼七》《谢灵舍》《阴阳槌》等。

演出形式

将影窗立于桌面上,四周以竹竿或木杆撑住,悬挂帷幕,成为一个匣形的小戏台。艺人蹲着或盘腿而坐,手持皮偶杆子贴近影窗操弄,用油灯的灯光照射出影子,配合锣鼓音乐来演唱。

第二部分:剧目欣赏

表演剧目:《三打白骨精》

窄小的方寸桌中,灯光投射在幕布上,老师们操纵着的猪八戒、孙悟空,在遇到幻化成美人的白骨精时,斗嘴、打闹,惟妙惟肖的语言和动作,配合得天衣无缝。此时,手中的皮影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的灵动,还原出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艰辛的取经历程。

第三部分:皮影传承

动手制作皮影

皮影人物出自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战争故事等。同学们第一次制作皮影,他们在白纸板上,画上影子,勾勒轮廓,循序渐进,色彩分明,再剪下胳膊、腿,用两脚钉固定,安上操作杆。在制作过程中,他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人物的认识、故事的了解以及中华文化的热爱。

皮影制作

第四部分:趣玩皮影

上台体验皮影

孩子们动手动脑,为皮影注入自己的创意与灵感,用五彩斑斓的色笔勾勒出不同的人物角色、不同的样貌与过往,虽然没有华丽的大戏台,没有专业的道具,没有皮影老艺人操纵自如的水平,但同学们操作起手中自制的皮影,是那么活灵活现、入情入境。

福建民俗博物馆将进一步加强馆校合作,通过挖掘民间艺术资源,创新传承格局,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常态化、普及化,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营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让文脉传承弦歌不缀、历久弥新。

福建民俗博物馆抖音号

福建民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福建民俗博物馆主办
东南网承办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