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福建民俗博物馆 > 社教 > 观闽俗知闽风 > 正文

闽俗时节|闽式饮食中的二十四节气——处暑

2023-08-23 09:05:00  作者:   来源:福建民俗博物馆   责任编辑:陈静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时间点在公历8月22-24日交节,斗指戊,太阳达到黄经150°时。

“处暑”到来表示炎热的暑天就要终止了,处暑意味着凉秋的开始,此时饮食应遵从处暑时节润肺健脾的原则。俗语说“七月半鸭,八月半芋”,福建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鸭肉味甘、咸、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处暑吃鸭子的说法有很多,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处暑送鸭,无病各家”,处暑的时候家里烧只鸭子,分享给邻里街坊,这样家家户户都能无病无痛,这是因为处暑后吃鸭有助于身体健康,鸭肉润肺健脾,开胃利食,止咳化痰,增强免疫力,滋补身体。

鸭子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烤鸭、荷叶鸭等,最受福建人欢迎的非菌菇老鸭汤莫属了,清热解暑,各类菌菇的菌香才能出衬托鸭的本味。福州人爱喝汤的习俗比起广州人也不遑多让,福州老一辈还喜欢不加一滴水,将整鸭放在锅中干蒸,数小时后从锅中取出的那碗精华就被称为“鸭露”,将它和粉干同煮,加入炖好的鸭肉,是很多老福州人心心念念的好味道。

大口喝汤,大口吃肉,来自闽清的香糟鸭就属于后者的出色代表。将整鸭先卤后糟,放入锅中浸透茶油的糯米熏制,表皮干香,肉质细腻,色亮味醇,很受福建人的欢迎。南宋时,朱熹游学闽清,在文友会中偶得香糟鸭,大赞其糟香独特。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入闽剿倭,他食用过闽清香糟鸭之后,感觉精神倍爽,力量倍增,便派人专门采办,戚继光用香糟鸭犒赏三军将士,也让闽清香糟鸭更广为人知。

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用糯米粉揉面,将面团分成小剂子,再搓成一个个的小丸子,加入糖煮成汤水食用,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糯米有养阴的功效,秋季可以适当喝点糯米粥。处暑节气吃白丸子既可以大饱口福,又可补充营养,还有为全家祈福纳祥,期盼圆圆满满的美好寓意。

梨,味甘酸性凉,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大米健脾益气,两者同煮为粥,具有益气健脾、滋阴润燥的作用,是预防秋燥的保健食品。处暑吃秋梨,寓意健康喜乐,远离不好事物。

处暑过后,人们会制作饺子以顺应节气。在制作饺子的过程中,人们会将其捏成元宝的形状,因此在处暑时吃饺子也寓意着“元宝藏福”。此外,秋季是一个忙碌的收获季节,农忙劳作后会导致身体疲惫,农民们将收获回来的小麦和稻谷等事物,制成饺子以供一饱口福,这些饺子不仅美味可口,而且也是秋季丰收的象征。

正所谓,“秋风起,鱼儿肥”,处暑节气后水温会逐渐转凉,鱼儿的肉质也会更加肥美鲜嫩,此时也是非常适合捕捞收获的时段,人们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福建沿海地区会在处暑时节举办“开渔节”,祝福渔民出海平安顺利,满载而归,同时也有举办吃鱼宴的习俗,寓意吉祥富裕。

处暑煎药茶的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去药铺配制药方,在家煎茶备饮,有入秋要吃点“苦”的寓意,在清热、祛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在处暑前后感到口干舌燥,以性干寒的麦冬或石斛泡茶,有助消暑热,还能养阴;以雪梨加入蜂蜜、川贝泡水饮用,更是有化痰止咳、生津养肺的作用,也适合气虚的人士。

随着秋天处暑的到来,适合食用一些含有维生素及碱性的食物来滋养身体,例如苹果,番茄,茄子,土豆以及新鲜的蔬菜等食物,这些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可以帮助我们的身体避免遭到燥邪的风险。

福建民俗博物馆抖音号

福建民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福建民俗博物馆主办
东南网承办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