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福建民俗博物馆 > 正文

活动回顾丨七夕佳节,邻里共赴传统之约!

2025-09-02 09:09:00  作者:   来源:福建民俗博物馆   责任编辑:陈娜

相传,“牛郎织女结婚后,嬉娱终日,男惰于耕,女废于织。天帝闻之大怒,实令其分居,一于河之东,一于河之西,尔命喜鹊传讯曰:七日相会一次。然而,竟被喜鹊误传为每年七夕相会,造成千年佳话”。

陈庚焕《结缘行》:“闽七夕不闻乞巧者,而儿童以豆相遗,谓之‘结缘’。”七月初七家家户户煮蚕豆互相馈赠,啃豆谈天,消除隔阂,促使家人和顺、邻里和睦、亲友情深。小孩学样,互相分豆,钩指和好。七月七夕成为讲团结、讲和睦的民间节日,流传近千年。

据说,七夕也叫“乞巧节”。习俗体现了妇女乞巧,主要是穿针引线、针线刺绣等女红技艺。而郊区妇女多在田间耕作,不能学刺绣之类的女红技艺。她们将秋收的蚕豆辅以五香味煮熟分与亲邻尝新以示其巧,遂传入城内而形成“七夕分豆结缘”的习俗。

——《福建岁时风俗考》

七夕佳节,福建民俗博物馆携手鼓楼区南街街道灵响社区,共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七夕融情 巧结廉韵——邻里共赴七夕之约”主题活动。社区居民齐聚一堂,在丝线缠绕、朱墨拓印、共享时令美食之间,重温传统节日的浪漫。

活动伊始,社区活动室便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长桌上红丝线交错流转,在我馆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下,居民们手指翻飞,一缠一绕、一扣一结,编织出一个个寓意“同心同德”的传统中国结。

另一边,拓印体验区飘散着淡淡墨香。大家手持拓包,细心扑打,鲜红的“囍”字渐渐在宣纸上清晰浮现。这一刻,传统婚俗文化与七夕乞巧的寓意悄然交融,仿佛穿越时空,重现那份古老而真挚的浪漫承诺。

最让人惊喜的是分食蚕豆环节。一颗颗饱满的蚕豆盛在青花瓷碗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分豆结缘”的古老习俗在这一刻被重新唤醒。老人们笑着说“吃了七夕豆,岁岁都安康”,孩子们好奇地品尝着这寓意美好的时令美食,邻里之间互相分享,笑语盈盈。这份简单的分享,不仅延续了闽地"以豆结缘"的传统寓意,更让社区充满了家的温暖。

活动现场笑声不断,温馨流动。大家一边手上忙碌,一边畅谈七夕典故与社区趣事,老人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孩子兴奋地展示自己的“作品”……邻里之情在这一针一线、一拓一印、一豆一食中悄然升华。

本次活动不仅让居民体验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更赋予七夕这个浪漫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今后,我馆还将持续推出更多贴近生活、传承文化的社区活动,让传统节日的温度,流入每一个家的日常。

福建民俗博物馆抖音号

福建民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福建民俗博物馆主办
东南网承办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