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佳节,福建民俗博物馆举办的“闽巷秋月风雅集”仲秋沉浸式游园活动圆满结束。活动突破传统静态展览模式,以“场景还原+角色互动”为核心,邀请游客市民走进古厝院落,在月光与黛瓦、雅趣与民俗的交融中,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鲜活魅力,为中秋注入浓郁的文化韵味。 “闽巷秋月风雅集”仲秋沉浸式游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小老儿在此恭迎各位宾客……”月光倾泻,飞檐静默,工作人员身着传统服饰执扇迎宾,带领观众步入古厝。我馆“闽巷秋月风雅集”仲秋沉浸式游园会,在缕缕茶香与桂花香中拉开序幕。 “月下飞花”区,“门房张大爷”便与观众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飞花令。“本轮以'月'字为令”,张大爷捋须笑道,随即吟出“海上生明月”,一位女士立即接上“明月几时有”,一旁的老先生思索片刻,对出“月是故乡明”……现场气氛渐入佳境,当轮到“秋”字令时,一位小朋友稚声接上“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引来满堂喝彩。 “灯谜解谜”区,穿长衫的“教书先生”正站在一盏灯笼下,手指着纸条上“闽中秋色浓”的谜面引导观众:“大家想想,闽地中秋最有特色的活动是什么呀?”有人低头思索,有人小声和身边人讨论,当有观众脱口而出“博饼”时,“教书先生”立刻笑着点头:“答对啦!送您小小的奖励,也希望大家记住咱们闽地的中秋习俗。 “拓印手作”区紧邻二梅书屋,数十盏竹编灯笼挂在树梢上,灯笼面印着节日祝福语。梅花树下,观众们亲手制作中秋拓印作品,感受传统技艺的温度。不一会儿,桌上便摆满了印着各色纹样的“画作”,观众们在此真切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温度与质感。 在“投壶赢方”区,“管家”正笑着帮一位小朋友调整站姿,身旁的“小少爷”则举着一支箭矢,蹦跳着示范握箭的姿势:“要像这样捏紧箭尾,对准壶口哦!”观众们围在一旁,有人屏住呼吸试着瞄准,箭矢擦过壶口落在地上时,引来一阵善意的笑声;有人运气正好,箭矢“噗”地一声落入壶中,便兴奋地举起双手欢呼,一片欢声笑语裹着月光,格外热闹。 “摆塔”和“拜月”作为闽地特有的中秋传统,成为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观众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亲手用瓦片与砖块叠砌成塔形,寓意生活圆满、步步高升。古厝院落内错落的小巧瓦塔与檐角灯笼相映成趣。一旁“拜月”仪式尽显闽地中秋雅致——庭院设红漆供桌,身着素色传统服饰的工作人员化身“礼官”,引导观众循古礼诵读中秋祝词,仪式感与烟火气交织,陪伴观众触摸到闽地中秋“敬月、祈圆”的民俗文化。 “博饼”环节是最受期待的环节。现场骰子落碗声声清脆,“中状元”的欢呼此起彼伏,观众在闽地特有的中秋民俗中共庆团圆,赢取文创礼品,体验“全民同乐”的节日氛围。衣袂翩跹间,一曲汉舞缓缓收势,伴随着观众席间久久不散的掌声,本次以传统节日为核心的文博主题活动正式落下帷幕。 此次活动是我馆在文博资源活化方面的一次创新探索,通过以古厝为载体、以馆藏民俗为内容,将传统节日转化为可互动、可体验的文化场景,使古建不再是“历史标本”,而成为有温度的“文化空间”。同时,为观众打造了一个“有记忆、有韵味、有温度”的佳节。未来,我馆将推进更多创新实践举措,让传统文化以更可触摸、可感知、可参与的方式融入公众生活。 |
![]() |
![]() 福建民俗博物馆抖音号 |
![]() 福建民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