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福建民俗博物馆 > 社教 > 正文

活动回顾丨迎重阳!“品闽俗烟火 敬福韵重阳”主题活动走进社区

2025-11-05 11:44:00  作者:   来源:福建民俗博物馆   责任编辑:陈静

我们的节日之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因为九是阳数,双九相重,故称“重阳”。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秋收祭祀与驱邪避灾活动。汉代时,重阳节渐成固定节俗,出现了佩茱萸、饮菊花酒、登高野宴等以求驱邪避祸、延年益寿的习俗。至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增添了敬老崇孝的文化内涵,传承至今。

图源:“清新福建 文旅之声”公众号

福建的重阳节习俗呈现出的是一幅多元交融的民俗画卷。闽东地区,福州人延续闽越王登高传统,登于山、乌山望远,并携带寓意“节节高”的甘蔗;同时必食层层相叠的九重糕,以应“重九”之数。莆田等地则因妈祖于此日飞升的传说,盛行祭拜妈祖祈福。闽南习俗别具一格,注重时令养生与海洋文化。民间习惯炖煮药膳“补重阳”,并食地瓜、芋头等时令果蔬。其独特的“送顺风”习俗,更饱含对远航南洋亲人的平安祝愿。闽西部分客家地区将节日与地方信仰结合,举行包含“过火海”等仪式的隆重庙会,为孩童祛病消灾。闽北旧时则有“讨七彩线”为孩童“过关”的祈福古俗。

福建的重阳节融合了敬老、祈福、养生与海洋文化等多重内涵,展现了浓厚的地域人文特色。

品闽俗烟火 敬福韵重阳

九九重阳节,岁岁安康。10月28日上午,福建民俗博物馆联合福建省互联网辟谣平台走进福州市鼓楼区南街街道三坊七巷社区,共同举办“品闽俗烟火 敬福韵重阳”主题活动暨“破谣立信,福见新风”网络举报辟谣宣传进社区活动。

在社区活动中心,我馆推出的“烟火人间——岁时节俗里的闽式生活”流动展览迅速成为全场焦点。该展览以影像为媒介,生动展现了福州这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名城在岁时节令中积淀的生活智慧。许多老年观众在展板前驻足流连,面对一幅幅记录着传统节俗的珍贵影像,他们时而凝神端详,时而低声交流,仿佛被带回了过去的岁月。

活动现场,一场别开生面的柘荣剪纸体验吸引了众多中老年朋友踊跃参与。大家围坐一堂,手持红纸与剪刀,在专业老师的细致讲解与示范下,凝神静气,巧手翻飞。红纸在指尖折叠、剪动,一幅幅剪纸作品渐渐成型。不少老人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他们重温了儿时的手工乐趣,更在互动中感受到传统民俗的温度与魅力,现场气氛温馨而充满成就感。

与此同时,我馆还特别推出“辟谣主题拓印”环节,让中老年朋友们既体验了传统技艺的精妙,又在潜移默化间增强了辨识网络谣言的能力。一位参加活动的阿姨感慨道:“一边动手,一边学知识,这样的活动既有趣又实用,我们老年人非常需要!”

此次活动是我馆走出展厅、深入社区的又一次生动实践。通过“烟火人间”流动展览、柘荣剪纸、拓印体验等环节与网络文明宣传的有机结合,不仅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更使其成为传递正能量、提升公众网络素养的有效载体,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贡献了文化力量。

未来,福建民俗博物馆将继续探索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议题的融合路径,让深厚的闽都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福建民俗博物馆抖音号

福建民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福建民俗博物馆主办
东南网承办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